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大力推进医院志愿者工作,积极构建文明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升上海医疗服务的人文内涵。近日,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先后获得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的批复,正式成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截至2021年9月底,全市已建立的204家志愿者服务基地中,医院志愿者基地增至55家。
《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应当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中,具有长期的志愿服务岗位和项目,通过志愿者的服务,弘扬城市精神,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文化设施、景区景点和窗口单位等。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市卫生健康系统志愿服务已逐步突破了传统医院志愿者单向传授式的服务模式,向前覆盖到疾病预防,向后延伸至愈后康复,进一步辐射到医疗机构周边的社区群众。
本次获批成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的三家医疗机构又有哪些亮点呢?不妨一起来看看!
1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
医院志愿者服务基地成立于1995年,共有上海市志愿者网注册志愿者1507人,院内下设18支志愿者服务小分队,院外与社区、村居委、高校等19家单位开展志愿者服务合作。
各志愿者服务队结合医疗特色,围绕特殊时日,积极组织志愿者参加院内外医疗义诊、健康讲座、路口执勤、文明导医、劝烟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春江健康小屋、“百灵鸟”志愿服务、贤医“救”在身边、健康科普宣讲团、绿色呼吸健康生活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
同时,各志愿者服务队加强与结对村、居委等共建单位和上师大、应技大等高校的合作,开设特色志愿服务“时光留影 聚焦贤院”、“手拉手 送健康”、“小爱心 大智‘绘’”等广受社会志愿者欢迎的项目。
2
普陀区长风街道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5年7月,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风新村街道、华东师大心理学慈善义工队共同打造“忘忧草”心理慰藉志愿服务项目,以“关爱老人,关注心理健康”为服务理念,开创了“1+1+1”组团式心理护理服务模式,即1名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的心理学专业志愿者,1名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志愿者或社工志愿者,结对1名老年患者或社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辅导,至今已经累计服务3100余人次。
2018年起,中心“忘忧草”志愿服务工作室率先开展针对失独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试点工作,有针对性地选取辖区内13户21位“失独家庭”为关爱对象,试点开展“生理+心理”的健康服务。13位“忘忧草”志愿者骨干,对应13名中心家庭医生及计生干部组成13个服务团队,建立“一组一户一档”的服务模式,每月通过上门专访、电话随访、知情人专访等形式,启动对13户特殊家庭进行生活、身体、心理等全方面的健康服务。
3
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
作为本市首批公立康复医院、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院建立了完整的康复服务和临床保障体系,设置的神经康复科、老年康复科及骨与关节康复科为宝山区医学重点专科。
基地已成立八个志愿者项目,两大亮点,六支志愿者队伍。亮点之一是针对长期患病的康复病人缺乏坚持康复的信心,建立的“5680 我来帮你”,志愿者与康复治疗师、患者共同参与康复治疗,增加康复锻炼趣味性。亮点之二是成立的“天使之翼”俱乐部,针对儿童康复的患儿缺少与正常孩子交流的机会,招募5岁以上的小小志愿者,通过同龄孩子间的友好交流与互动,积极主动参与相应的康复锻炼,激励患儿坚持每天康复打卡就会有得到自己心爱的礼物,帮助康复患儿圆健康梦;对于自闭症患儿心灵康复问题,招募青年志愿者参与开展病房里的各类兴趣课堂等形式。“天使之翼”俱乐部已被列上海市红十字会“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